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(id:youthMBA)第890次分享,作者是首爾大學材料系教授黃農(nóng)文,出自其《全神貫注的力量》一書。本文略有刪減。
當我們談到國際教育的時候,可能會習慣性說哪個國家的教育理念是這樣的、那樣的。實際上,拙劣的教育各有各有的拙劣,但好的教育卻是相通的,那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。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,其本職工作不是創(chuàng)造石破天驚,而是當好引導者。少年商學院過去兩年分享了數(shù)百篇國際教育精彩文章,今天我們來看看一位韓國教授在著作中,記錄的歐美國家最習以為常但卻最有效的一些教育細節(jié)。
▋德國:禁止孩子預習功課
舉例來說,德國的小學會花很長的時間,不斷反復練習從一加到二十。老師不會直接教學生怎么算;至于要用手指還是腳趾去算,那是學生的自由。孩子算出答案前,老師和家長都只會在一旁陪伴。因為在德國的教育理念中,興趣是最重要的,借著長時間接觸和思考,讓孩子找出與問題相處的辦法,也等于讓他們不斷自我挑戰(zhàn)。
許多德國學校沒有“預習”這兩個字,老師甚至會要求家長“別讓孩子預習”,因為教導學生是老師的分內(nèi)工作,家長不需要在家里當?shù)诙€老師。而且預習會讓孩子覺得“我已經(jīng)知道答案了”,反而忽略在課堂上和老師、同學的互動,甚至妨礙其他人上課。
一位德國小學校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,這樣說明德國的教育哲學:
“我們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都達到相同的水平。身為一名教育者,應該從孩子的視角出發(fā),幫助他們創(chuàng)新思考。同時,我們應該牢記:老師的存在不是為了教給孩子知識,而是為了讓他們自己具備學習的能力?!?/span>
▋芬蘭:彈性才是一切
芬蘭人有一句話,叫“沒有跟不上進度的學生”。而如果提到“教育先進國家”,很多人也會首先想到芬蘭。他們是怎么辦到的?(點此查看少年商學院微信文章《從26個令人驚詫的事實看芬蘭教育》)
在芬蘭,老師至少要有碩士學歷,待遇也僅次于醫(yī)師和律師,而且在教學現(xiàn)場所擁有的彈性和權限也很高,這是讓芬蘭優(yōu)秀人才投入教職很重要的誘因之一。舉例來說,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學程的錄取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七(甚至更低),熱門的程度簡直就像許多人為了成為醫(yī)師或律師而搶破頭一樣。
芬蘭的上課時數(shù)和課后復習時數(shù)都低到讓我們難以想象,但是他們也有考試,且以能引發(fā)學生興趣和思考的題目為主。舉例來說,芬蘭小學的考試會用這種方式出題:
飛行的歷史始于一七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,那天,法國巴黎的某位侯爵和他的科學家朋友搭乘熱氣球飛上天空,熱氣球飛了九公里,飛了二十五分鐘。一九○三年,美國的萊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飛機,但那架飛機只飛了幾秒鐘。
六年后,飛機的設計有了十足的成長,法國人布萊里奧駕駛飛機成功橫跨英吉利海峽,這次飛機飛了二十八公里,飛行時間是三十七分鐘。又過了十八年,查爾斯.林白一個人駕駛飛機從紐約飛到巴黎,成功橫跨大西洋,他飛了五千八百公里,花了三十三小時又三十分鐘。
請問:
一、法國侯爵的熱氣球是在哪一年制造的?
二、布萊里奧第一次駕駛飛機橫跨英吉利海峽是哪一年?
三、林白成功橫跨大西洋是哪一年的事?
四、布萊里奧成功橫跨英吉利海峽時,再飛多久就會滿一小時?
五、林白的飛行時間如果想滿兩天,還需要再飛幾小時?
這些題目都不是單純套公式或背誦就可以解答的,必須具備閱讀、理解和思考能力,這樣的題目才是能成功引領學生挑戰(zhàn)并建構邏輯的題目。?
▋以色列:討論是教育的起點
我曾看過介紹以色列的相關節(jié)目,里面詳細介紹了猶太人的教育方式:畫面中,小學生們分成好幾組,面對面坐著、正在認真討論。老師在接受采訪時,強調(diào)討論式教育的優(yōu)點:“最重要的是教他們思考的方法,也就是讓他們學會自己找答案?!?/span>即使在大學里,仍然采用面對面討論的方式授課。
在討論的過程中,為了不輸給對方,會產(chǎn)生一種微妙的競爭心理,所以會試圖用更好的理論來說服對方,也會更努力深入思考。猶太人非常樂于挑戰(zhàn)、重視過程甚于結果,就算失敗了,也幾乎不會有挫折感,并且勇于提出和其他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,這也正是他們能席卷諾貝爾獎、掌握世界經(jīng)濟脈動的重要因素。
▋法國:我思故我在
除了外語和數(shù)學,法國中小學的考試題目幾乎都是以“申論題”的型式出題的。評分的標準在于對題目的理解力及邏輯推論能力,據(jù)說每一科考試時間都長達二至四小時,雖然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建立自己的論述,對體力卻是一大考驗(再次重申:養(yǎng)成運動習慣很重要)。
早在1808年,哲學就已經(jīng)成為法國中學教育的必修課,法國的高中生在畢業(yè)前必須參加名為“l(fā)e baccalauréat”的會考(相當于法國大學入學資格考),考試分成三組,可以依個人興趣選擇組別。依組別不同,高三的學生每星期至少要上兩個小時的哲學課(文學組則高達八小時),因為人們普遍認為,哲學是培養(yǎng)思考能力的重要學科,并且希望透過反復思辨的過程,提高人民的整體素質(zhì)。(點此查看少年商學院微信文章《法國中學的哲學教育》)
會考的哲學考題非常靈活,包括:“自己無法意識到的幸福是否存在?”“幸福是否只是一閃而逝的東西?”“現(xiàn)在的我是過去的總和嗎?”“夢想是必要的嗎?”“如果可以從過去脫離,我們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?”等,既沒有范圍,也沒有標準答案,如果沒有深入思考,根本不知道該從何回答起。
▋哈佛大學:說出你的看法
韓裔美籍音樂家史克特.宇曾經(jīng)擔任首爾市立交響樂團客席指揮,他在哈佛大學專攻物理。當記者問到,主修明明是物理,為什么他又會選擇音樂時,他告訴記者,自己在大學所學到的,不是物理理論,而是思考的方法;而不管是音樂或物理,思考方法都是很重要的。
大家對桑德爾教授的“正義”課程應該也很熟悉。桑德爾教授會先說明一段簡短的內(nèi)容,不斷向?qū)W生拋出問題,再從他們的回答中找出新的問題,藉此引領學生思考與討論。這和一般填鴨式教育完全不同,而是透過實例和討論,讓學生了解某個現(xiàn)象或事實背后的種種邏輯推理。
(桑德爾教授的《公正》是哈佛大學目前聽課人數(shù)最多的公開課)
從以上這些國家的例子可以看出,越是卓越的教育,外顯記憶﹙外顯記憶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記憶,也就是可以讓人回想已知信息的記憶﹚的比重就越低,透過體驗學習的內(nèi)隱智能比例就越高。以這種方式所教育出的孩子,不是只會考高分的機器,而是具有邏輯性、思考力、創(chuàng)造力的人才。
要發(fā)表評論,您必須先登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