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隨意的嘮叨,對孩子而言都可能是毀堤的蟻穴(上)

父母隨意的嘮叨,對孩子而言都可能是毀堤的蟻穴(上)

  • 這是少年商學(xué)院微信(ID:youthMBA)第597次分享,作者是著有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》的尹建莉老師,原文來自其微信公號“尹建莉工作室”。少年商學(xué)院已獲授權(quán)。

家庭生活中,并不是說話多就叫嘮叨。稱得上“嘮叨”的,是那些隨口而出的、不斷重復(fù)的、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語,既沒用又不中聽。最簡單如這樣一幕:奶奶帶著剛學(xué)會走路的小孫子在一塊空地上玩,孩子一邁步,奶奶就在旁邊連聲說“慢點慢點,別摔跤”。請設(shè)身處地想一想,這樣的話對一個剛學(xué)走路的幼兒有意義嗎?學(xué)走路摔跤是問題嗎?奶奶的話,會讓孩子走得更好,還是僅僅降低孩子的邁步信心,并給孩子帶來羞愧?

嘮叨的特點是負面、無效、重復(fù),這些特點被加到被嘮叨者身上,就是自我體驗不斷被干擾,心理不斷受阻。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一種現(xiàn)象,一個人在什么事上被嘮叨得越多,往往這方面做得越差。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樂方面的天才和興趣,這天才和興趣被家長注意到,就希望能培養(yǎng)出一些成就來,于是購置鋼琴、聘請老師,開始天天把學(xué)鋼琴的事當(dāng)成教育大事來抓,并為此開始不斷批評和管制孩子,幾年嘮叨下來,孩子對鋼琴既無興趣,技法又平庸,學(xué)鋼琴成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。

嘮叨的人總以為別人需要他這幾句話,其實只是他自己需要。自己當(dāng)食與飲的東西,到了別人那里實際上是殘渣污水。

 

▋“別動!整天就你問題多?!?/span>

大約2007年的一天,我乘火車從北京到天津,兩城間的D字頭動車剛開通,那也是我第一次乘坐這種列車,感覺很新鮮。旁邊是一位姥姥和媽媽帶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。

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這樣的火車,或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車,對車上的一切都充滿好奇,從一上來就想動動各種東西。前后調(diào)節(jié)一下座椅、弄一下窗簾、打開靠背上的小桌子,等等。但不管他干什么,媽媽和姥姥全部是阻攔和訓(xùn)斥,不停地說“你動那個干嗎?別動!”“這有什么好看的?乖乖坐著!”

火車啟動后,小男孩終于安靜地坐了一會兒,好奇地看著窗外,看了一會兒,扭過頭問媽媽,怎么他覺得不是火車在走,是外面的樹在往后移。媽媽一臉不耐煩地說:“行了行了,那是你看花眼了,整天就你問題多?!?/span>

男孩沮喪地把頭轉(zhuǎn)向窗外。過了片刻,男孩說想上廁所。于是有了下面這段對話:

姥姥一臉懷疑地說,“你不是剛在車站上過了嗎?怎么又要上?”

小男孩說他就是想上,媽媽不滿地站起來,“你整天就是這樣搗鼓人,我都不能安穩(wěn)地多坐一會兒。

男孩說我自己去,你不用去。媽媽說:“你自己怎么能行,你又沒上過這樣的廁所,門你都打不開。

男孩說我能打開,媽媽一臉不屑,“你覺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?!边呎f邊站起來,在前頭走,男孩無可奈何地后面跟著。從廁所回來時,媽媽對姥姥說,“我就知道他沒有尿,他是想看看這廁所什么樣,廁所有什么好看的?”

男孩嘟噥著辯解說,“我看看和飛機上的一樣不一樣嘛?!?span style="color: #205867;">媽媽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,嗔怪地說“就你事多”,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。在半個小時的車程中,媽媽和姥姥的嘴一直沒閑著,絮絮叨叨,卻幾乎沒說一句有用的話。

嘮叨沒有惡意,卻是一種惡習(xí),是對“控制”的不知不覺的上癮。上面這個男孩的媽媽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聰明好學(xué),卻不知道她們的嘮叨是多么傷害孩子。

人當(dāng)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點廢話,每個人都有自我排毒的本能,會自動化解嘮叨帶來的不適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個小傷口,只是痛一下,無關(guān)緊要,很快就自動愈合了。人最怕的是經(jīng)常性的嘮叨,負面影響在深遠的歲月中慢慢呈現(xiàn),發(fā)生的過程幾乎感覺不到,但對一個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。它如同一把小刀子,會一點點削去一個人體內(nèi)的正面生長力量,如好奇心、自信心、責(zé)任感、判斷力等。

父母隨意的嘮叨,對孩子而言都可能是毀堤的蟻穴(上)

 

▋“不行、不許、別動”讓孩子陷入茫然

我又想起一樁火車上見識的事情。那次是從呼和浩特到北京,路程要13個小時,我坐的是夜車,買了臥鋪車廂的上鋪,下鋪是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。于是我見證了這么個場景:

孩子也是對一切都很好奇,一上來,就去翻窗戶邊掛的旅客意見本。

他媽媽說,“你又不認字,翻那干什么?”

確認了自己是哪個鋪后,孩子就去翻動鋪上的被子和枕頭。

媽媽說,“別動那個,現(xiàn)在又不睡覺。

孩子對窗邊小座椅好奇,跑過去坐上又下來,看椅座自己彈回去,然后又坐上又下來,讓椅座又彈回去,非??鞓返臉幼印?/span>

媽媽說,“要坐就乖乖地坐著,別老弄那個椅子,你不嫌煩?。?/span>

孩子仰頭看看層疊的床鋪,想踩著梯子到上面的鋪位看一下。

媽媽一把把孩子拉下來,“那是別人的,你不能上去!

小男孩一刻都閑不下來,但幾乎不管孩子干什么,媽媽都要隨口阻攔一下。

我和孩子打招呼,問他幾歲了,孩子忽然變得扭捏羞澀不肯說,和剛才的莽撞判若兩人。媽媽又說,“你看這孩子,這么沒禮貌,快告訴阿姨你幾歲了。”孩子還是不肯說。

我擔(dān)心媽媽又逼孩子,馬上對孩子說,“你先別說出來,讓阿姨猜猜你幾歲了?!?/span>

我看孩子5歲左右,故意先猜他2歲,再猜他7歲,離譜的猜測把孩子逗得嘿嘿笑起來,然后我又猜他3歲、6歲,一點點地接近他的年齡,引得孩子一次次地發(fā)笑,說“不對!”待我終于猜出他5歲時,孩子又興奮又羞澀地說了句“對了!”宛如他自己猜中了謎語,高興地在地上蹦跳兩下。他媽媽又笑著白孩子一眼說,“別蹦了,坐下吧,小心摔倒。”

我委婉地對這位媽媽說,她的孩子非??蓯?,不必總這樣說他。這位媽媽也許沒在意我說什么,表現(xiàn)出不以為然。

在我和他媽媽說話時,小男孩故意過來拍我一下,然后跑回媽媽那里,看我的反應(yīng)。他是想引起我的注意,于是我盡量和他多說話。但孩子的交流能力不強,我說的話他似乎經(jīng)常聽不懂,或是心不在焉,不注意聽,很少正?;卮稹K呐d趣只是“招惹”我,引起我的注意,然后觀察我的表情。我盡量回應(yīng)他,讓他感覺到我的友好,能看得出,孩子越來越放松,越來越愉快。

后來我感覺困了,跟他說阿姨要睡覺了,說了晚安,我爬到了上鋪。孩子看我到了上面,也想跟著上去,媽媽又阻止。我說,讓孩子上來看看吧,然后告訴孩子上來時一定要抓緊,不要掉下去,并提醒他媽媽護著他。孩子非常高興地上來了,很新鮮地在上鋪東張西望,問我這是什么那是什么,我一一告訴他。很快,媽媽要求他下來,我也告訴孩子說,阿姨要睡覺了,明天早上你再上來玩好不好?小家伙沒說什么,下去了。

我剛躺下幾分鐘,頭被拍了一下,原來是小男孩踩著梯子又上來了。我抬頭對他笑笑。他詭異地一笑,沒說什么,下去了。我閉上眼睛不到三分鐘,頭頂又被拍一下,又是這孩子。他調(diào)皮地笑笑,趕快又下去了。再過一會兒,頭頂又被拍了一下。我裝作睡著了,沒再理他。這個過程一直伴隨著他媽媽的訓(xùn)斥聲,她三番五次地警告孩子,不許再偷偷爬上去,不許打擾阿姨睡覺。

正常的5歲兒童能準(zhǔn)確感覺別人的態(tài)度和需求,會適時地調(diào)整自己的行為,這個孩子這方面似乎有所欠缺,既膽怯又挑釁,既魯莽又畏縮。

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,是心理秩序建立的過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他的一切行為總是被阻攔,被負面評價,他就會時時處于茫然失措中。小小的人,既要發(fā)展自己,又要反抗外部壓力,然后又要不斷屈服,經(jīng)常處于這種糾結(jié)中,本該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會被打亂,心理功能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失效,無法對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應(yīng),給人的感覺就是沒分寸感、魯莽或傻乎乎的。

這個孩子尚小,還非常單純天真,如果他媽媽能減少嘮叨,以不危險、不過度打擾他人為底線,給孩子充分自由,真正把孩子當(dāng)作一個“人”來尊重,孩子就會慢慢變得更懂事可愛。(本文下篇將于明天分享,敬請關(guān)注。)

 

?

【少年商學(xué)院冬令營正在報名中】

2015年2月初,少年商學(xué)院將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三地,面向全國12-15歲創(chuàng)意少年,開展“未來銀行家”Design Thinking(設(shè)計思維)創(chuàng)新挑戰(zhàn)賽,微信留言報名:“社區(qū)銀行+姓名+活動城市+年齡+家長聯(lián)系電話+家長郵箱地址”,歡迎全國各地的孩子前來參加。點擊這里查看詳情。

 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