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文 | edmond

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

 

我們太高估天賦了

以至于忽略真正重要的因素

 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既不是靠天賦,也不是靠努力。真正決定性的因素是習慣。我知道,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: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在他們看來,天天上課睡覺打游戲,然后考前翻翻書,最后考試九十多,就是天賦高,認真聽課挑燈夜戰(zhàn),結(jié)果最多六七十,就是天賦低。

在他們看來,面對同樣的問題,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,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。

在他們看來,天賦完全是基因決定,生而有之,不可逾越,永久保留的。天賦低的人再怎么努力,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。天賦是勤奮的功率。

總而言之,很多人的學習觀就是:“成績=天賦×努力;天賦=成績÷努力;努力=成績÷天賦”,這套簡單的公式,真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。

我認為,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,并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,我沒有完全否定天賦的重要性,但是,大多數(shù)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。人們對學習現(xiàn)象下意識的膚淺認知,會導致我們把很多其實源于后天習慣但比較隱蔽的因素,歸因于天賦。

 

學習本身是自帶加速度的

 

其實,在很多情況下,我們所謂的“天賦”,應該叫“偽天賦”才對。

那些讓“學神”們用更少的付出,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,可以歸結(jié)為兩類: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。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,如此隱蔽,以至于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(jié)中,體現(xiàn)出來就是一種“天賦”的錯覺。

學習習慣有多重要?

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,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,“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”的經(jīng)驗更多,于是,神經(jīng)突觸的建立,讓他習慣于從中獲得快感,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。

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,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,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,于是追逐刺激的經(jīng)驗更少,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,更習慣于在枯燥中堅持下去。并且,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。

于是,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(jié),前者在低刺激的環(huán)境中,更傾向于走神,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,走走停停,勉強推完了這個坎;而后者更傾向于專注下去,二十分鐘就能推完。并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。

事后,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,是智商。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,可能在早期,生活在一個節(jié)奏緩慢的教育環(huán)境中,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,于是神經(jīng)突觸的建立,使其習慣于拖延。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,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后,獲得了巨大的獎賞。

于是,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(yǎng)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;于是,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,前者更傾向于打算拖到課后再消化,然后開起了小差,后者則更傾向于直接正面應對,當下解決問題。

結(jié)果,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,課后還要以加倍的時間,以更低的效率消化,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;而后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后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,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。

事后,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,是智商。

學習,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。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,大錯特錯。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——換言之,學習本身,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。

越學習,就越適應學習,越在“放縱/學習”的艱難抉擇中,選擇后者,你對后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,下次選擇堅持學習,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。

所以,我一向認為,那些說什么“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”的,不是思維過于簡單,就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。

 

學習效率高的人

往往都有極好的閱讀習慣

 

我知道,很多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吊兒郎當,回宿舍就打游戲,照樣年級前十的例子,來反駁我“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”這一點,接下來,我就說一下這群人身上的另一種——思維習慣。這種因素更重要,也同時更隱蔽。

思維習慣有多重要?我們在學習一個新事物,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事物進行比較與聯(lián)系。比如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,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“桌子”,因為我們在后天見到的所有具有類似特征的東西,都被我們分類為“桌子”了,于是,這一類物品就和“桌子”這個詞語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

類比到學習,當概率論講到大數(shù)定律的章節(jié),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、價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,一個聽說過“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”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;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(guī)律,聽說過“強弩之末,不可穿魯縞”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;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算法時,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。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,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(yǎng)成。按照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中的分法,書籍的作用有兩種,一是提供經(jīng)驗、二是教授理論。

比如一部小說,就是一系列經(jīng)過高度整理,高度有序化的經(jīng)驗;一本科普雜志,除了經(jīng)驗之外,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。

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,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(jīng)驗豐富度的途徑,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(jīng)驗積累,而人總有從已有經(jīng)驗歸納理論的傾向。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里中子的釋放一樣——物質(zhì)體積越大,發(fā)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。人的經(jīng)驗越豐富,平時突發(fā)靈感,從經(jīng)驗歸納出理論/聯(lián)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。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,舉一反三。

一個熱愛閱讀科普雜志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,則更容易養(yǎng)成鍛煉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(jīng)驗的習慣。同時,一個個由以往經(jīng)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,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,并養(yǎng)成強烈的思考傾向。

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。無論是何種閱讀,都有產(chǎn)生精神愉悅的可能。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,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(jīng)驗、接受外界理論,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,忍不住推敲。

細分起來,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(shù)學/物理/天文/歷史等等具體的領(lǐng)域。所謂興趣,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。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,不言而喻。

 

做題本質(zhì)上的好處

是熟悉邏輯通路

 

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認的天才,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維習慣的鍛煉。

比如高斯,他說自己學會說話之前就會計算了,這說明,在高斯的幼年經(jīng)常接觸到各種數(shù)字,無意間讓他很小的年齡就掌握了初等算術(shù)。

高斯的計算強度有多大呢?我們以1818年,高斯擔任丹麥的測地工作為例,整個工作持續(xù)了8年,高斯白天測繪,晚上計算,測繪所畫的圖就有100多萬張,野外實測數(shù)據(jù)匯總后,全部計算工作由高斯負責,總計算量需要這個人一天不休地計算10年!

這種后天的思維訓練訓練的魔力是巨大的。比如說,同樣解決一道難題或理解一個難的概念,需要經(jīng)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,一個經(jīng)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,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于心,第四五層邏輯又在他以前做過的題目、看過的書中熟悉過,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: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而一個沒經(jīng)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,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,要解決這個問題,他就要占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,經(jīng)歷無數(shù)次試錯,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,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。于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。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我們每做一道題目,每理解一個概念,每嘗試一次思考,就是在不斷地熟悉其內(nèi)容底下的一個個邏輯通路。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,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,從而舉一反三。

換言之,做題本質(zhì)上的好處,就是熟悉邏輯范式,縮小推理的“可能性空間”,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。

 

習慣的上升空間太大了

 

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,都只是習慣、天賦、努力、環(huán)境、經(jīng)歷、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,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,就已經(jīng)很了不起了,十中得七八的“天才”,也會有二三短板。但總的來說,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,仍是后天習慣。

無數(shù)的學生依據(jù)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,積累下的一點點經(jīng)驗,紛繁復雜的成長環(huán)境,人盡不同的個人經(jīng)歷,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,上上下下地分布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。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而那些排在前1%的學生,或是在天賦上突出,或是在習慣上突出,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,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錯。而在這個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,往往在所有變量上都至少做到了“優(yōu)秀”這個層次。

我知道,很多人會反駁說,到了最頂尖的水平,只能拼天賦。換句話說,就是流傳得很廣的所謂“努力決定下限,天賦決定上限”。但是,我們也要明白,在無數(shù)個變量產(chǎn)生的高斯分布中,越往極端靠近,短板效應就越嚴重。在最頂尖的位置,習慣、天賦、努力、方法等已經(jīng)是缺一不可。此時,所有的高權(quán)重因素基本都會成為必要條件,天賦在其間并無什么不同之處。

曾經(jīng)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,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,強大的規(guī)劃能力,最優(yōu)秀的教育資源,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,對特定學科的熱愛,每天精確6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(yōu)秀的因素,才有了最頂尖的成績。

所以說,所謂“天賦決定上限,努力決定下限”也是不準確的,所有的因素共同決定上下限。天賦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變。以大多數(shù)人的習慣之差,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。

 

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

比習慣小多了

 

我從來都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,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。

但你的歸納能力再高,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(jīng)驗與理論存量;你的反應速度再快,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;你的工作記憶再強,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注兩個小時的好習慣。

但這篇文章,不是來給你灌雞湯的。我想說的是: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,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。

無數(shù)的習慣,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墻,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游戲之間,在一本本數(shù)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(wǎng)絡(luò)爽文無腦漫畫之間……

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,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……

在周游世界博覽群書和無所事事游手好閑之間,在從小熱愛推理癡迷編程與熱愛游戲癡迷逛街之間……

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吊兒郎當之間,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……悄然建立。

等你發(fā)覺這一切之時,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,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,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,不可僭越。

我相當反感當下流行的一種“鄙視鏈”的風氣:我們不談對學科的熱愛,不談對學習的堅持,卻偏偏要攀比成績除以努力的那個“商數(shù)”是高還是低,拿來排出一二三四,論出甲乙丙丁。

一個人好好學習而成績一般,就該鄙視,這個人成績不錯還能天天打游戲,就更要奉為至高無上的大神——這是一種何其病態(tài)的風氣。

當然,學習效率還有另外的因素,例如學習環(huán)境:在一個進入沖刺狀態(tài)的重點高中的晚自習課,學習效率當然比離期末考還有大半個學期的大學日常,要強得多。在一個好的環(huán)境中,許多習慣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補償。所以,選擇一個好的環(huán)境也是非常必要的。這也是環(huán)境、出身能帶來的巨大優(yōu)勢。


特別推薦 | 如何高效提高孩子的學習力?專注于國際化素質(zhì)教育的少年商學院,特別為中國的青少年推出了《青少年高效學習力系列課程》。

排名在前1%的學生,靠這種方式贏在了起跑線上

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、斯坦福大學、香港理工大學的學霸老師,帶來《高效學習力》音頻套餐,包括筆記整理術(shù)、單詞記憶三大主題科學睡眠,適合6-15歲青少年。

課程用3大法則,讓孩子告別“不想學、不會學、學不好”。 提升孩子學習力,讓考試更輕松,學習更高效。

 

發(fā)表評論